导医网疾病大全

健康咨询热线:010-596259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010-86961336 支付中心 搜索 会员 招商代理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食疗 >> 正文

这些药可以与酒搭配


日期: 2009 - 05 - 19   作者:   来源: 转   责编: zlz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中医认为,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大热,气味香醇,入心、肝二经,能升能散,具有通血脉、散瘀活血、行药势、御寒气、消冷积、矫臭矫味之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用酒来炮制药物可以增加药物的疗效。即使现在,中药房里的许多中药也需经过酒的炮制。《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酒制中药近50多种,名方中酒制中药入药的也不少。因酒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之功效,在服用部分中药或中成药时,如果能用酒浸泡后饮用或用温酒送服,将会更好地发挥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酒为什么会增加中药的疗效呢?中医理论认为,用酒送服或用酒浸泡中药可借助酒的辛热之性,缓和药物的寒性以调整中药的性味,并且酒具有升提之性,可以引药上行,使药力迅速到达全身经脉,以增强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如丹参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如果丹参用温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服用,可借助于酒的辛热之性,增强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

    又如川芎、当归、威灵仙、牛膝等活血通络、祛风湿止痛的药物,用温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饮用可借助酒的辛散走窜之功而更便于药物直达病所,更好、更快地发挥疗效。此外,酒还能够增强中药温补肝肾、活血通络的作用。如中医常用的地黄、山茱萸、女贞子等补益药,经酒浸泡后可缓和其酸涩性,使其味转厚,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当归、乌梢蛇等经酒浸泡后不仅能增强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还能矫正乌梢蛇的腥味,便于服用和保存。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药的多种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盐类、甙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等皆易溶于酒中,如果中药用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可提高疗效。

    日常人们服用的中药或中成药哪些可以用酒浸泡后饮用或用温酒送服呢?

    具有活血行气化瘀通脉作用的药物

    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的自然铜、云南白药、七厘散等;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的香附丸、痛经丸、定坤丹等;用于治疗手足麻木、中风偏瘫的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穿山甲、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等。

    具有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作用的药物

    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独活、威灵仙、木瓜、白花蛇、乌梢蛇、追风丸、祛风舒筋丸、独活寄生丸、强筋壮骨丸等。

    具有补益肝肾作用的药物

    如枸杞子、女贞子、鹿茸、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等。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酒与中药同服可增强部分药物的药效,但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因为这不仅与所服中药的性味、功效有关,还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有关。例如,脑出血等一些具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则不宜用酒送服活血化瘀的药物。

    此外,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用酒送服中药:对酒精过敏者;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有肝脏疾患,特别是肝功能不全者;血压偏高者;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者。

    如果平素不习惯饮白酒,不妨选择用黄酒来送服药物,同样有效。


相关信息:(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苹果大夫第一药
 · 山药减肥好东西
 · 首个肺癌新药出口马来西亚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热门推荐  
优惠信息  

导医网疾病大全

资讯搜索

最新提交的预约记录信息

问吧精华区

.哪个医院做阴道紧缩的方法...

.昆明做宫外孕手术多少钱?

.男性乳腺增生的手术费用大概要多少

.我女儿今年11岁,一周前

.卵巢早衰,请问卵巢早衰是怎么回事呢?

.尿道有轻微瘙痒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疗?吃...

.泪道阻塞,没办法吗?

.王教授!我爸去年9月诊断胰腺癌,想请你确...

专病导医
专科推荐
推荐精彩文章
健康管理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QQ:812151363
推广电话:18911097888
医院免费入驻咨询电话:18911097888

人才招聘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4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